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1#

赡养父母,是“孝”的起点,也是“孝”的底线。孟子列“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首条便是“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衣食不足,则慈颜难展;生养无依,则孝道空谈。故而赡养不仅是人子之责,更是人性之基。然而,赡养又绝非简单的“供给”,它既关乎物质,又牵系精神;既须量力,尤贵尽心。
《礼记·檀弓》记子路之叹:“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孔子答以“啜菽饮水,尽其欢”,明示养之厚薄,当视财力而定。力可丰而不丰,是吝;力不逮而强饰,是伪。今之子女,或高薪而吝于甘旨,或薄薪而勉强奢华,皆失其平。赡养之道,先须“称其财”:量入为出,使父母日有三餐之安,夜有一榻之稳;寒有衣,暑有扇,疾有药。财薄而情真,亦可尽其欢;财丰而情疏,反同路人。要在“随分而足”,不在于铺陈。
孔子又言:“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者,色养也。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父母虽饱,终觉凄凉。曾子以“敬为难”,盖敬必形于色,色悦则亲安。今之空巢老人,不缺米面,而缺膝下之欢;不缺医药,而缺耳畔之问。故子女当晨昏定省,电话常通,逢节必返,遇事必商。使父母之喜,不因物丰而增,不因岁晚而减;其忧,不因子远而深,不因事小而轻。此谓精神赡养,尤重于物质。
赡养之责,不止于生,亦当及于终。《孝经》云:“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愉色;有愉色也,必有婉容。”愉色婉容,生之养也;丧尽其哀,祭尽其严,死之养也。今人或以繁缛为孝,厚葬而薄养;或以简率为托,生不尽力,死乃铺张。孔子答子路“还葬而无椁”,示礼以“相称”为度:生时菽水可尽欢,死后衣衾足以敛形,不必以奢华补悔。要在“生尽其欢,死尽其哀”,一循真情。
父母既没,赡养似终,而孝道尤长。《大戴礼记》曰:“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盖人之一生,言行皆父母之续;若立身一亏,则九泉蒙垢。故子女无论穷达,皆须守法度,敦品行,以清白慰先灵。此终身之赡养,虽无形之奉,而胜于鼎养。
今日社会流动,远游为常。赡养须借制度:国家养老保险,社区助老服务,子女定期探视,三管齐下,使老有所依。然制度之外,仍需情感补位:视频问安,代订医护,陪同体检,皆不失为现代之“温凊”。法以保其基本,情以慰其精神,二者缺一不可。
赡养父母,在“养”更在“敬”,在“物”尤在“心”。财薄者能以菽水承欢,财丰者勿以金帛代情;近居者晨昏定省,远游者音问常通。始于温饱,终于立身,使父母一生无惧无憾,含笑九泉,斯为至养。愿人子共念斯言,以寸草之心,报春晖之德。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