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1#

孝之为德,百行之源,而敬为其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言下分明,赡养之外,尤贵一“敬”字。敬者,内怀爱重,外著礼容,自始至终,无敢懈怠。人能以敬持养,则甘旨非徒口腹之奉,温凊不仅衾席之节,而是一片和气流通,使亲心安而志悦,斯为真孝。
孝有三境: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尊亲者,立德立功,使父母之名因我而彰;不辱者,谨言慎行,不贻亲以恶声;能养者,供其口体,仅免饥渴而已。今世多止第三境,以为衣食丰足即已全功,不知养而不敬,与豢犬马无异。曾子云:“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推其极致,父母百年之后,犹当慎行其身,不坠家声,使先人长获令誉,斯可谓善始善终。
敬之条目,散见经典。平居则“出必告,反必面”,使亲知所往;晨昏则“冬温夏凊”,察亲体所适;亲有所好,力为营求;亲有所恶,谨为屏去。一语之微,亦必柔声下气;一事之细,亦必禀命而行。古人以“婉容”为贵,盖色不和则亲不安,声不柔则亲不悦。和气积中,愉色形外,斯为自然之敬。
然敬非盲从之顺。亲有过失,孝子当“几谏”:谏不入,则悦而复谏;挞之流血而不怨,终以感悟亲心为归。宋儒杨时曰:“孝有大孝、中孝、小孝之分:大孝格亲之非,中孝养亲之身,小孝供亲之需。”格非者,使亲日进于善,乃大孝之尤。若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反为不孝。故敬之中,自有义理权衡;养之中,自有道德规箴。
今人或以“父母在,不远游”为迂,然其精神不在地理之远近,而在心安之常系。能通音讯,时申问慰;能节假期,定省亲颜;能于事业学业中,使亲无后顾之忧,则千里犹膝下。若徒以财货寄家,而久绝音书,虽金帛充盈,亲心终戚。是以孝贵诚敬,不贵虚文。
至于父母百年,慎终追远,祭则致严,尤敬之延伸。四时荐新,不忘其生平所嗜;朔望展墓,必整衣冠。祭而如在,则精神感通,虽亡犹存。古人谓“事死如事生”,正以敬心相续,使子孙知所从来,家风因之淳厚。
总而言之,孝养以敬为大。敬者,和颜悦色以承欢,立德修身以显亲,几谏不违以成义,慎终追远以永思。人能持此一念,无论晨昏定省,抑或天涯羁旅,皆可使父母之心常泰,家门之祚日昌。愿吾辈以敬为本,养为器,使孝道不坠,仁风长存。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5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