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忠于正道 [复制链接]

1#

忠于正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立人、立国、立世的精神脊梁。它既非空泛口号,亦非一时激昂,而是一种以理性判断是非、以意志坚守正义、以生命捍卫大道的恒久实践。古人谓之“道”,既是天地运行之常经,亦是人心所同之公义;守之,则人伦有序,社会清明;失之,则纲纪紊乱,百弊丛生。故忠于正道,乃人格完成之根,国家昌盛之基。
《老子》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笑与行之间,隔着的正是对是非的判断。若黑白未分,则易入歧途。荀子谓“忠邪不可以并立”,即警示后人:一念之差,或为正人,或为奸佞。唯以良知为衡,以公理为尺,方可不随波逐流。大学生初入社会,尤须练就“识道”之眼:于法纪处明底线,于伦理处知敬畏,于公益处见责任。是非既明,正道始现。
明辨之后,贵在坚守。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道之可贵,正在其不可屈于权势、不可诱于功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皆昭示气节之重。今日虽无刀光剑影,然诱惑尤甚:金钱之饵、虚名之网、惰怠之阱,皆可使人失脚。忠于正道者,当以“出淤泥而不染”自誓,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则千磨万击仍不逾矩。
道不远人,贵在躬行。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正而后正人,此乃正道之第一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先问“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把忠道落细于日常。无论科研攻关、基层服务,抑或网络发声、扶弱助困,凡有益于国家、民族、人民者,皆为弘道之途。荀子言“君子行正气”,正气所至,众邪自消;千万人各行其正,则天下归于大治。
正道之行,非一朝一夕。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李时珍三十年修《本草》,居里夫人四年炼一克镭,皆以恒心见大义。青年立世,难免遭遇挫折、迷茫、孤独,惟抱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日进一功,久久为功,方能由涓滴而成江海,由跬步而至千里。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0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