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古人把信抬得很高,却又把它拉得很近。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听上去像大言,其实不过说明一个道理:真情用不着喇叭,自会找到耳朵。荀子更干脆,“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靠的就是一个“不欺”。天不骗庄稼,所以春种秋收年年如约;人若骗了地,杂草就替谷子回答。这样的教训,乡下种田的祖辈比谁都明白,他们没读过《资治通鉴》,却懂得“民无信不立”。
尾生抱柱与范式赴约,常被拿来当“愚忠”笑谈。可我倒觉得,他们傻得可爱,傻得必要。尾生等不到女子,水来了还不走,是把一句“不见不散”当作天地契约;范式一日千里自刎赴魂,是把“重阳必聚”看得比命重。常人笑其痴,我却笑常人:若人人把承诺看得轻如鸿毛,再牢固的桥也会断。信,有时就是一根看似多余的缆绳,风平浪静时无人注意,狂风巨浪一来才知它拴着整条船。
《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听起来玄,其实最日常。做学问,若无信,数据就会朝老板喜欢的方向跑;做买卖,若无信,再华丽的广告也只是放大的泡沫;交朋友,若无信,微信里上千个“好友”也凑不齐一顿真心饭。信像空气,平日不觉其重,一旦抽走,连呼吸都假了。
古人又云“信者,德之固也”。仁、义、礼、智再美,若无信,便像缺了水泥的砖墙,看似齐整,手指一推就倒。反过来说,信一旦扎根,其余四德自会环抱而来。一个守信的人,多半不会忍心害人,也耻于失礼,更不屑逞机巧。信是主轴,其余只是辐条,轴正则轮直,轴弯则全盘皆斜。
有人担心,把信举得太高,会摔得粉碎。我却以为,信恰是因脆弱才显贵重。瓷器易碎,我们仍用它盛饭;诺言易毁,我们才用一生守护。世事多磨,不妨学学王羲之写《兰亭》:曲水流觞,酒杯停在谁面前,谁便赋诗一首,玩的是信;雅集散后,他把当日光景写成帖子,千年之后我们还看得见,靠的是诚。人生不过一场大曲水,守信的人,酒杯虽移,水面上的月光不碎。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2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