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又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友之道,首在立信;立言之要,即在存诚。诚则心安,信自不令而行;不诚则言甘如饴,终必见弃。曹华出身戎伍,而“至厮竖必待以诚信”,推其故,乃知诚之为体,不以贵贱异施。人能常存此心,则天下无不可与之人,而四海皆可结信。
老子戒“轻诺必寡信”,孔子揭“言必信,行必果”,皆恐言语失实,则百行俱隳。《易》谓“修辞立其诚”,辞即言也,修非华饰,乃去其夸浮而归于真实。凡言出口,须与心符;若言甘而行违,则美言不信,适足为乱阶。扬雄曰:“无验而言之为妄。”妄言一出,众惑随之,故君子慎其言,必先度其可行,而后发之。
王阳明云:“意必实行其温清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意者,行之主也;诚者,意之真也。若意存而事不践,虽曰有善心,实与自欺同科。故“真在内者,神动于外”,一念之真,形于动静语默之间,虽独处暗室,亦若对越神明,此慎独之旨,乃信行最密之关防。
荀子分人为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四等,而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者为国宝。盖言行相符,万夫之望;言行相戾,祸乱之萌。贾谊曰:“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言行互证,如日月经天,一或蔽亏,人皆见之。故立身入世,当使言可覆而行可表,始终一辙,乃可任重致远。
《大学》言慎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独处最易放逸,一念稍驰,百伪丛生。惟以道自绳,视所不闻,畏所不见,使天理流行于隐微,斯诚中形外,而信德坚固不拔。此古人所谓“不愧屋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