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复制链接]

1#

读完“求实”这一章,我心里最先冒出的是一句老话:“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古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不是嫌话说得多,而是提醒我们:话再漂亮,若不能落到地上,便只是风。墨子讲“言必有三表”,听起来像给论文列提纲,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句判断,既要有来路,又要有去处,更要在百姓日用之间验一验真假。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能落地的点子才算真点子”。
再往下读,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语气很冷,却极实在。他把天地当作一面大镜子,人再怎么吵,镜子也不会因此扭曲。君子做事,就像农民种地,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不会因为隔壁邻居说三道四就改节气。所谓“道其常”,正是求实精神最朴素的样子:认准对的事,一天天做下去,把结果交给时间。
王充补了一句“事莫明于有效”,把标准说得更干脆。古人没有实验室,他们检验真理的办法就是“放到事上看看”。这就像老中医试方子,先小剂量煎一锅,看病人喝下去是出汗还是拉肚子,再决定要不要换方。方子行不行,不靠嘴硬,靠病人退烧不退烧。
说到“名与实”,徐干一句“名者所以名实也”,把名实两者的顺序摆正了。生活里我们常把顺序弄反:先起个好听的名字,再想办法凑内容。好比先挂“专家”招牌,再去找学问。古人不干这种事,他们讲究“实立而名从之”,就像蒸馒头,面发好了才叫馒头,面没发透,叫“开花糕”也没人信。王夫之把话说得更绝:“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意思是名字不是老天爷赏的,而是人干出来的。人若空有其名,迟早露馅。
顺着这条线,我又想起孔子那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在蔡、陈之间,粮尽炊断,弟子饿得站不起来。有人问他:“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话听来平常,却把求实精神说到骨子里:处境再难,也不拿漂亮的空话骗自己。
朱熹也反复叮嘱学生:“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身上推究。”他最怕学生把圣贤书读成“口头经济”,卖弄两句“天理流行”,转身却连自己的书桌都理不清。他打了一个比方:读书如吃饭,咽下去要长肉,若只在喉咙里打转,不但无益,反而噎得慌。
颜元的话更直白:“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他把“习”字看得很重:习,就是小鸟练飞,一次次摔下来再扑腾。人若不肯在事上摔打,只在书斋里摇头晃脑,终究是一只“纸鸢”,飞得高,却经不起一阵风。
我越想越觉得,古人谈“求实”并非板着脸说教,而是带着一点“土气”的可爱:他们信泥土里会长出真理,信汗水能冲掉虚浮。墨子为了试一张车轴是否合榫,会亲自推车上坡;李时珍为验一帖草药,敢自己嚼嚼看。这就是实事求是。
“求实”说到底,就是先承认世界不会为我们改变节奏,再低头把手里这点事做到最好。墨子、荀子、王充、朱子、颜元,他们用的词不一样,说的却是同一件事:别糊弄自己。能把自己糊弄住的人,也能糊弄世界,但世界迟早会拆台。
写到这里,我想起老家的一句土话:“庄稼不认字,但认得肥。”庄稼不会因为人背了几句农谚就疯长,它只认人是不是按时除草、合理施肥。天地的规律如此,人事的规律也如此。把“求实”嚼碎了咽下去,不过就是一句话:说到做到,且先做再说。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9:5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