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1#

《论语・宪问》提出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将义作为衡量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尺,明确了面对利益时的首要准则应是道义考量。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指出 “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从反面论证了舍义逐利的危害。他强调 “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揭示出义对人精神滋养的根本性作用远胜物质利益,阐明了义作为立身之本的核心地位。这并非否定利益存在的合理性,而是明确义与利的主次关系 —— 利需以义为前提,脱离道义约束的利益终将招致祸患。诸葛亮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的论述,则从决策维度完善了义利观。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前需进行周全考量,既要看到潜在收获,更要审视是否违背道义原则,是否潜藏长远危害。这种辩证思维与 “见利思义” 一脉相承,都是要求在利益面前保持理性克制,以道义为标尺权衡取舍。
这些经典论述构建了完整的义利观体系:以 “见利思义” 为行为准则,以 “义养大于利养” 为价值核心,以 “思利虑害” 为实践方法,以 “义利平衡” 为社会目标。理解这番义理,便懂得在任何时代,唯有坚守道义底线的利益追求,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长久安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5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