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仁”字看似简单,实则是一条由“知”而“体”而“行”的登阶之道。  
第一层,识仁。孔子以“爱人”二字揭其纲领,韩愈进而以“博爱”释之,意在破除私我的壁障:仁不是偏爱,而是对一切生命的普遍关切。《论语·颜渊》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点明仁是价值坐标的确立;若心中无此坐标,善恶判断便失去根基。  
第二层,体仁。知仁而不体仁,仁仍悬在空中。孟子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然此心若不经“反求诸己”的冶炼,便难成真实力量。体仁即是把抽象的“爱人”转化为切身的痛感与喜乐:见孺子入井而生怵惕,闻众生苦难而起悲怀。此处,经典完成了由“知”到“情”的内化。  
第三层,行仁。张英《聪训斋语》谓“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将仁落实为可度量的行为。行仁必须穿过“克己”的狭门,复归于“礼”之节度;礼是仁的刻度,使博爱免于泛滥,使恻隐免于冲动。于是,仁从一念之微扩展为社会秩序——老安少怀,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天下之不仁遂被层层稀释。  
再进一层,成仁。曾子云“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指出行仁不是一次性施舍,而是终身负荷;惟其负荷,方能将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汇成洪流。至此,仁已不仅是道德条目,而成为文化精神的长河,奔涌于历史,灌溉于未来。  
由识而体,由体而行,由行而成,四重递进,如江河之赴海,不舍昼夜,终令“爱人”二字化作民族性格的不息脉搏。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