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若把一个人的成长比作一条河,那么“仁”便是源头的活水。陈杰思说,这活水来自“天地之大德曰生”,也来自孟子所言“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怵惕恻隐。我回望自己的二十年,恰是这三股活水汇成一条渐宽的河道。幼时读《论语·颜渊》“仁者爱人”,只觉得两个字轻软;少年背诵时,把“爱人”等同为“听话”与“帮助”,于是帮母亲端菜、替同桌捡笔,都只是小小的波纹。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两年前的年末。甘肃积石山地震后,一位叫马伟的24岁土木专业大四学生返乡救灾。他白天搭板房、夜里巡危房,一天只睡四小时,却说:“看见同学从废墟里被抬出来,我心里像被烫了一下。”媒体镜头里的他,灰头土脸,却目光清亮。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所谓仁,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怵惕恻隐”在胸腔里炸开的疼,疼到逼你弯腰、伸臂、出力。  
我把这条新闻剪进日记,在旁边写下韩愈的话:“博爱之谓仁。”随后又补一句自勉:“如果不能把博爱变成一块砖、一碗水,它便仍是口号。”于是我开始把仁拆成可丈量的动作,每一次动作,都像给河道添一股细流。  
如今我站在职业选择这一河的转折处,看见前方还有长长的峡谷与平野。我想,若大学四年能把“仁”的源头活水引得更远,那么当我三十、四十、乃至白发苍苍时,回望这条河,会庆幸自己从未让它断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