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源起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落实于“天下为公”的制度设计。孔子倡“为政以德”,以德为北辰,众星自然拱卫;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直指人心之和为万事根基。今日构建和谐社会,需循三道:一曰修身以和心。心若躁动,言行必戾;心若澄明,万物可亲。二曰齐家以和亲。父子笃、兄弟睦、夫妇顺,家门和顺,虽粗茶淡饭亦有余欢。三曰治国以和众。公正则民服,诚信则民从;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自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荀子谓“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说明制度正义能带来群体合力;而墨子“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天下之害也”的警示,则从反面印证失和之危。因此,和谐社会并非无差别、无竞争的静态画面,而是多元共生、动态平衡的交响:让强者有进取之途,弱者有保障之网;让自然得以喘息,让心灵得以安顿。只有当每个个体都能“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地安放自身,又能“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地贡献群体,方能绘就一幅“外户不闭”的大同图景,让古老的“和”理念在新时代焕发恒久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