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复制链接]

1#

刀石相击,方见玉成——论经受磨炼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短短数语,把人生成长的真相和盘托出:所有通向辽阔未来的道路,都必须先穿过一段幽暗逼仄的峡谷。古人称之为“磨炼”,今人叫作“历练”。无论称谓如何,其核心从未改变——人须在事上磨,然后立得住。
世人多喜“顺”,恶“逆”。然而自然之道常与人心相反:河蚌吞沙,方能孕珠;良玉遇石,始见温润;宝剑之锋,必经百炼。若无沙石之痛,珍珠不过是一粒寻常壳粉;若无烈火之逼,钢铁依旧只是一堆顽矿。人之成才亦然。孔子周游列国,陈蔡绝粮,却弦歌不辍;屈原放逐沅湘,始赋《离骚》;王阳明龙场瘴疠,顿悟心学。若无困厄相逼,这些伟大的灵魂或许也会湮没于岁月尘埃。磨砺看似残酷,却是生命最精确的雕刻刀。
孟子对大任的论述,便可思己磨砺之法。惰字当头,万事皆休。王阳明谓“人须在事上磨”,首要便是磨掉惰性。范仲淹断齑画粥,以清苦自砺;司马光警枕读书,以困倦驱策。心志既坚,则外物之寒暖不足动其分毫。筋骨之劳,最忌浅尝辄止。程颐以“玉须粗砺方成器”喻君子处世:遇小人侵扰,不怨天尤人,反而借其粗砺,砥砺自省。今日青年,可借长跑、军训、科研攻坚、田野调查,在汗水与酸痛中重塑体格与意志。“空乏”二字,直指欲望之根。欲望无度,则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则一事无成。曾国藩“日课十二条”,首条即“主敬”,以敬制欲;林则徐“制怒”匾额,以静抑躁。空其身,方能盈其道。
今日之磨炼,不再局限于饥寒困顿,而更多表现为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竞争激烈。有人因一次考研失利而抑郁,有人因创业受挫而躺平,也有人把“内卷”当借口,把“佛系”作遁词。究其根源,不是外界压力骤增,而是内在筋骨不健。真正的自强者,会把每一次失败视作数据反馈:考研失利,则复盘方法;创业折戟,则重调模式;职场碰壁,则升级技能。磨炼不再是外部强加的苦难,而是主动选择的精进。
古人云:“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个人如此,民族亦然。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正因为一代代人甘于在动荡中淬火,在重压下锻造。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刀石相击处守住初心,在风雨如晦时仰望星空,把每一次磨炼都化作生命向上的年轮,终在回首来路时,笑看曾经的疼痛开出璀璨的花。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6:2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