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贪欲之害 [复制链接]

1#

物欲本是动力:饥而求食,寒而思衣,正因“缺”才生“求”。孔子亦许“富而可求”,说明合理的欲望能够促人耕读、兴业、济世。然而,一旦越界,便由“求”入“贪”,动力旋即化为祸端。此间只隔一线,守之则昌,逾之则亡。
历史提供了最冷峻的对比。唐朝贞观,太宗以“克俭节用”自敕,官不妄取,民得休养生息,遂成“夜不闭户”之盛世;反观唐玄宗后期,奢欲滋长,“春宵苦短日高起”,府库渐虚,藩镇日骄,终致安史之乱,同一王朝,由俭入奢,仅数十年而天壤之判。国家如此,个人亦然。和珅富可敌国,然多藏厚亡,乾隆末年被籍没时,家产折合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余年收入,本人亦身首异处;同期纪晓岚,俸禄所入,半以购书,半济寒士,身后仅余薄田数顷,却留下《四库全书》总纂之千秋功业。前者贪如火,燎原自焚;后者俭以养德,泽被后世。
从精神维度看,晋代石崇斗富,以蜡代薪,锦步障五十里,极尽耳目之欲,结果八王之乱中腰斩东市;同一时期的陶渊明,箪食瓢饮,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千古高节。石崇之富,顷刻灰飞;陶潜之贫,光照千古。可见贪欲不仅夺人生命,更吞噬精神;寡欲不仅保身,更能成全人格。
当今之世,物欲横流,对比依旧刺眼。恒大地产,私藏现金数吨,终日惴惴,夜不能寐;而对比下的小米集团,将利润大部投入医疗公益研发,打造智慧家居,为人民谋幸福。一人因贪而困于金笼,一人因节而胸怀天下。前者纵有广厦千间,仍觉地窄;后者虽斗室三间,却心宽天地。韩非子云“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在巨额数字面前再次得到验证。
如何防贪?老子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提醒为人在临界点处“知止”。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欲望从“一身”扩至“天下”,便自然由狭入广,由私入公。节制不是消灭欲望,而是升华为更高远的追求:学者以知识为富,医者以救人为乐,工匠以精品为荣。欲望一旦与道义合体,便由“无底之器”变为“可盈之器”,有限的生命资源得以滋养无限的精神天地。
归结而言,贪欲与节制仅隔一念。一念越界,星火燎原;一念知止,滴水穿石。历史与现实反复昭示:纵欲者终被欲焚,守道者反以道昌。愿吾人以此为镜,外察史鉴,内问方寸,在“可求”与“不可求”之间立稳脚跟,让欲望成为向上的阶梯,而非坠落的深渊。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2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