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相依,是儒家关于道德与利益关系的辩证思考。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准则,既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又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揭示了正当利益与道德原则的统一性。这种思想打破了将义利简单对立的迷思,主张在道德框架内实现合理利益,如同孟子所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选择“舍生取义”,但日常情境中则追求“义然后取”的中道智慧。
在现实层面,义利相依体现为“以义制利”的实践智慧。儒家反对“放于利而行”的唯利是图,但肯定“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惠民政策。这种平衡在《大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升华,说明真正的长远利益必然建基于道德原则。当代市场经济中,那些恪守商业伦理却获得持久发展的企业,正是义利相依思想的现代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