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孝道作为所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贯千古,一直被中国社会传承。但是自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传统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孝道过分强调对父母的顺从,压抑了年轻一代的个性和思想自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压抑个性,阻碍社会进步。  五四前辈们对于孝道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孝道压抑了人主体性,如果孝失去了其精神内涵而沦为了一纯形式化的伦理准则时,人们对于所谓孝道的践行往往是出于家长的威严以及对于舆论的忌惮,所以可以说批评者们对于孝的批评有合理的成分。但实际上孝的真精神与主体性并不相互违背,甚至是主体性的体现。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实际上孝与主体性 孝具有创造性,孝与敬连言,如果对于父母只是赡养,而无有尊敬之意思那么父母不成其为父母甚至无以能够与犬马相区别  孝敬就成为了使父母成为父母的角色的创造性的品质。甚至可以说,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创造出”了父母(这一道德意义的角色),当然父母对于子女的关心与慈爱创造出了子女。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