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1#

儒家追寻何种生活:世俗生活是哲学反思的重点在海德格尔,世俗生活是“非本真性的生活”,在佛家来看则是“无明”,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性”追求和佛教的“无明”超越不同,儒家更强调在世俗中看到道德和文化的价值,通过修养工夫达到真诚使得这个世界呈现出它自己的价值。 经常有人说儒家在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上比不上佛、道、基督教等等这些宗教,其实不然, 儒家也能给人提供一个积极的极其富有意义的人生解释。有一些思想学说比如道家认为,人很难从日常生活、自然生命中直接找到生命的究竟意义,至少是不堪追问的,庄子齐物篇有云“”  对于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于自然生命概述的非常好,在这一点上我想儒家也能接受。道家对从人的自然生命中找不到意义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化掉种种人为的造作,比如说自然生命的缤纷 意识形态的执着 化掉种种不自由开出一个超越于自然生命以及人世间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儒家的如何解决个体生存的意义的问题呢,通过内圣外王。从个人角度讲外王并不仅仅只是指的是内圣的精神境界所开出的政治事业,它可以泛指我们一切由内圣的精神所驱动的行为比如写文章,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这些都是外王的事业。 儒家要通过个体的修养开出一个超越的于人的自然生命的一个精神境界也就是内圣,当然儒家认为道德才是开出精神境界的一个入路,通过道德的修养所开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超越的精神境界,所谓的超越就是从现实的恶劣环境当中超脱出来。超脱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  从权势之中超越出来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     儒家有义利之辨从趋利避害的本能中超越出来。这个超越具体讲就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生命的道德生命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儒家也认为人皆可以开出内圣之境 这样的良知内生之境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通过实践的工夫才能够体现出来,到极致就是要时时做工夫体现自己的良知内圣之境,    但是从这个开出的精神境界上去看日常生活,反而可以从日常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对于这样的儒者来说,生活也就充满了意义,这样的一种生活可以成为中庸式的生活,所谓的庸就是平常也就是日常的生活的种种行为也就是外王的事业。外王这些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就是由内圣,内在的精神境界所驱动的行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合理的自洽的,圆融无滞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1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儒家来看在世界中陷溺已久的人,以条件性的事物诸如金钱、权势、声誉,甚至是饮食男女才这些事物为真正现实的,唯有这些条件性的事物才能够使得他们感觉到欢乐,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 而实际上这些令人快乐的事物何尝不会导致让人忧虑呢。对于这些条件性的事物的要求导致我们去追求去占有,而只能有的越多也就越多的被这些条件性的事物占有。
内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过度劳动,而对于物欲的极度渴望是劳动者付出远高于满足生物基本需要的劳动的“过度”劳动的几乎唯一的原因,这样的外在引诱所导致的劳动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剥削”。  
在孔子看来快乐首先是摆脱忧虑,而摆脱忧虑首先就要摆脱条件性事物的牵引。借用佛家的术语讲就叫做“截断众流”,一下子斩断种种世俗趋之若鹜的种种条件性的事物的牵引给我们的本心带来的摇荡、不安与焦虑。   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孔子颜回对于生活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多么低。当然孔颜之乐并没有完全排除条件性的快乐,亦能以条件性的事物为快乐,只是有个节制,而且亦能乐理义。故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
TOP
3#

儒家追寻何种生活:世俗生活是哲学反思的重点在海德格尔,世俗生活是“非本真性的生活”,在佛家来看则是“无明”,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性”追求和佛教的“无明”超越不同,儒家更强调在世俗中看到道德和文化的价值,通过修养工夫达到真诚使得这个世界呈现出它自己的价值。 经常有人说儒家在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上比不上佛、道、基督教等等这些宗教,其实不然, 儒家也能给人提供一个积极的极其富有意义的人生解释。有一些思想学说比如道家认为,人很难从日常生活、自然生命中直接找到生命的究竟意义,至少是不堪追问的,庄子齐物篇有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人一旦禀受成形体,便要不失其真性以尽天年,和外物接触便互相摩擦,驰骋追逐于其中,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终生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不知道究竟为的是什么,这不是很可哀的吗!庄子对于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于自然生命概述的非常好,在这一点上我想儒家也能接受。道家对从人的自然生命中找不到意义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化掉种种人为的造作,比如说自然生命的缤纷 意识形态的执着 化掉种种不自由开出一个超越于自然生命以及人世间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儒家的如何解决个体生存的意义的问题呢,通过内圣外王。从个人角度讲外王并不仅仅只是指的是内圣的精神境界所开出的政治事业,它可以泛指我们一切由内圣的精神所驱动的行为比如写文章,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这些都是外王的事业。 儒家要通过个体的修养开出一个超越的于人的自然生命的一个精神境界也就是内圣,当然儒家认为道德才是开出精神境界的一个入路,通过道德的修养所开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超越的精神境界,所谓的超越就是从现实的恶劣环境当中超脱出来。超脱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从权势之中超越出来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儒家有义利之辨从趋利避害的本能中超越出来。这个超越具体讲就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生命的道德生命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儒家也认为人皆可以开出内圣之境 这样的良知内生之境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通过实践的工夫才能够体现出来,到极致就是要时时做工夫体现自己的良知内圣之境,但是从这个开出的精神境界上去看日常生活,反而可以从日常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对于这样的儒者来说,生活也就充满了意义,这样的一种生活可以成为中庸式的生活,所谓的庸就是平常也就是日常的生活的种种行为也就是外王的事业。外王这些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就是由内圣,内在的精神境界所驱动的行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合理的自洽的,圆融无滞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