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1#

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死亡凸显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对比那无穷的时间空间,每个人都只能是匆匆过客。但是人虽是有限而可无限的。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求仁得仁”,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点也是个体生命的圆成,虽然个体生命的存在终结,但是个人所呈现出来的道义却与千古圣贤遥相呼应,个体之肉体虽然毁灭,但是道德却与融入到了生生不已的大道流行之中。刘宗周言:“仁则生,虽死犹生,然则起死回生,莫仁若甚”。但是绝大部分人,不论是世俗之人还是修行之人,都没有机会经受生死考验,更无法获得求仁得仁的殊荣。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当一个烈士,舍生取义才唯一的是超越生死,安然平静面对死亡的到来同样也是超越生死。当代新儒家大儒,蔡仁厚先生罹患绝症,放弃治疗,在家居易俟命,生活仍然那是井井有条,而且在生命尽头仍然急切关心中国文化事业的状况,仍与来访者交谈学问,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云淡风轻,已然是超越生死,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文化意识宇宙之中。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5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当今社会一般人面临死亡不得不有诸多遗憾,罗近溪在《盱坛直诠》中讲述,自己幼年时候曾经跟族兄去看望一个将要去世的亲戚,彼虽富饶,凡事如意,但是临死却不免的总是心怀遗憾,屡屡叹气。罗近溪便想,及时自己将来读书及第,仕宦而作相临去世恐怕也不免像这位亲戚一样遗憾叹气,于是便思“我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定志了”。罗近溪的故事告诉我们,物质财富和世俗成功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心安理得。许多人一生追求名利、地位,这些外在于生命的条件性的东西,以为这些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很多人将条件性的东西当做是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东西,但当死亡来临时,这些外在的条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同时死亡是衡量事业价值的一个大标准,若所从事的事业经受住死亡的考验,心之所向便定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