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民族对家庭有着别的文明无法比拟的神圣感,正是以无数个神圣的坚固的家庭为舟,我们的文明渡过了岁月长河来到今天。在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占据着特定的伦理位置,有着不同的生命经历和道路选择。《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家极为强调家庭成员伦理责任的担当和良好家风的培养。为亲解忧的要求不只是子女对父母的单向义务,实际上检验着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慈爱程度与子女对父母尽责的敬爱程度。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当父母为子女规划的道路同子女的选择的道路发生冲突时,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坚持自己的志向,同时也尊敬和理解父母的道路,不废弃父母所立的家风遗训和事业。这是因为父母最大的忧愁莫过于自己的心愿和价值被子女否定和漠视,个体是会死亡的,但通过种类的繁衍,人的美德、功业和语言获得了某种“不死性”。当然这不意味着子女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孝经》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过失有劝谏的义务,“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排除有的父母因为不能自爱与互爱而把对爱的索取转移到孩子身上,体现为对孩子的索取与控制。总的来说,传承是道路延续的要求,如果父母坚守的正道一定要继承,反之,子女也可以有自己的坚持,每个家庭成员都懂得为其他成员解忧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