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华民族道德和精神的成就,历史遗留的经典规范,礼显示了先民探寻合理生存世界观的努力。在这过程中,人们通过精神自觉建立了足以安身立命的礼仪规范和生存姿态,也将人与其他生命存在凝聚在一起,塑造了民众健全的人格与民族昂扬的精神面貌。
在人文最没落,人格尊严普遍流失的年代,孔子感叹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崩坏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对礼乐形式的不解与实质情感的缺位,礼源于仁,而人的本原是人。要使天下归仁,就要认识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是对礼有内在领悟而趋向成就君子人格的状态,复礼是将礼仪化自我向外推及到他人,在具体的条件和情境中行忠恕之仁道,立人达人。在春秋时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对象是人民,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对象是贵族,孔子却主张对人民要以礼,因为人心是礼乐的内在根基。这样一来儒家的礼教就获得了与宗教不同的特质,不同于宗教以生命悲观的前提,以神性存在关照现实存在,处理死生和人存在的问题,化解生命苦痛。礼教以忧患意识为前提,以礼的文化生命涵养仁的自然生命,解决家国天下失序、文化传统失调的问题,使人在政治社会中而非彼岸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