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复制链接]

1#

仁显为义在孔子这里表现为仁与义贯通之“达”,“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论语·颜渊》)“达”就是把一个人最为根本“质”的自“直”的力量实现出来,这种质是仁的种子,具有自然生发与自强不息的本能,怀有仁德的人必然是好义的人,有助于自我的成长和正面价值的实现。孟子认为仁义都是“本心”的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仁,是人所具有的本心,对他人不幸的感通是道德的根源与动力。义是人所行走的正路,羞恶的情感具有警惕邪恶,促使向善的功能,即道德的律令与选择。正因为义在不同场域和情境中可以作出符合“仁”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所以仁心可以在义路的开辟中彰显出来。如果不能行义,那人就很难成仁,因此孟子提出了人役的概念,“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同上)人若不能听从于本心的“义”的律令,就要听从于他者“役”的命令,人役常使人失去主体的尊严与自由而行动,沦为他人的工具,而行义是以良心为驱动力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自觉自愿的行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0:0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