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1#

孔子以利和义态度不同而区分君子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是义的价值代表,重视人性价值而对社会认知保持警醒,“利”必须求之有道,“义”始终地对利益取舍得当、公正无私,君子对“义”的把握,使人走在深入内心的自我的道路上,个人人格是真实而挺立。小人是利的价值代表,陷于对物质利益的操劳之中,希望别人了解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容易失却其“赤子之心”而损害自己人格。在孟子看来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必须舍利而取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不可得兼时,可以舍生而取义,这是因为当人的“本心”被“利”吞没奴役时,人的人格生命就结束了,人虽生犹死。“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维持独立自主的精神,才可以完成自我和对这个世界的超越,正因为如此“舍生取义”的大丈夫们,才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出场了无数次。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