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观念出于《孟子·尽心上》为论证其性善观点时提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与知识:“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此良知良能表征了人“本心”特有直觉的道德情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和先验道德律令(仁、义、礼、智)等四个维度,使人区别于动物。如果能充分体认和发挥此心之善端的就能达到对人性本质的认知, 挺立起生命的价值,把握内在完善的自我,成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的大丈夫人格。
之所以要培养良知就在于我们不愿走向堕落沉沦之路,当我们不能按照良知的指引而屈服于私意时,“不自安”感会萌生缠扰而不可断绝,这其实是良知之心在起作用。王阳明晚年认为“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王阳明文集·书魏师孟卷)我们每个人都有本心,圣者自然而应之,贤者涵养不失之,愚不肖者为邪恶之意念性情所沉埋蒙蔽,无视本心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