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在《古史钩沉二》中极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若割裂民族的经典,中华民族文化将沦为无根的“游魂”,历史会被轻易扭曲、民族自信难以挺立,民族认同长期缺位。经典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经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权威文本,如果试图绕过那些经典文本而以外国经典是从那就无异于“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般令人扼腕叹息。真正伟大的理论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获得来的,中国的人文教育必然离不儒家开创的“四书五经六艺”等器、技、道并进,内圣而外王式的教育范式,需要注意的是经典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不具备无条件的真理权。
经典的学理有生命的力量,能给人精神支撑,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那些千中抽一甚至万中抽一的经典能把我们的认知提升到极高的水平,自然能看出那些似是而非的泛泛之作所存在的问题和破绽;经典的原创性思想和方法是常读常新屡试不爽的,因此孟子以观海、流水为喻说明为学须由浅入深积至“豁然贯通”方能见“道”,“道”需在具体境遇中发用,在有限之中开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