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最切己的问题就是生与死,正是这个生和死,时时牵动着人的心灵。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的生死观,蕴含无尽滋味,足以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尽管我们的生不事先经过我们的同意而有,但既有了生,我们就得谋划、设计如何生;尽管我们的死也不经过我们的许可而来临,然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根基在于本心在现实世界中的挺立,生命有限,但德、功、言无限,生时立德、立功、立言,死时获得不朽,任道德价值之道而行远可弥补生命之有限。亦正如张载说的那样:“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坦然自若,既不厌生,也不超死,尽伦尽职,死而后已。儒家重丧,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慎终追远”等观念使中国人无比重视道德生命传承与文化血脉的链接,以至于升华出中华民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伦理心境,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超越与接续,由此超越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