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孝道占据着根基性的地位。传统的典籍中对于孝道的理解,构建起了一套比较严谨的孝道体系,为我们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且付诸于行动,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引,让我们能够坚守孝道,履行自己的责任。
《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敢毁坏,这是孝行的开端,这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这是父母给予我们的“财富”,是对父母生育之恩的基本回应。曾子进一步细化,“父母全之,子弗敢阙”,将身体护佑延伸到生活细节,“道而不径,舟而不游”,通过选择安全出行方式,体现对身体的珍视,背后是对父母牵挂的体恤。这告诉我们身体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也是父母对于我们寄托的情感与期待,我们我们要好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样能够更好的维系亲情的连接,这是孝行的起点。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进一步的孝道,我们在保护好自己身体的基础之上,当然要去追求更高的价值来回报自己的父母。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坚守着正道,取得比较大的成就,那么父母也会因为我们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获得荣耀,这是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比较高层次的回报,每一个父母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平安,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出人头地,取得不错的成绩。《礼记》“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这里则是从反面告诉我们,我们所持守的孝道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赡养,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给予一定的经济照顾,就是孝敬父母,其实父母更多在在意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富足,我们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坚守道德,让孝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的价值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孝道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小事之中,“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将孝道融入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我们并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宏大的壮举,在日常的小细节中关心爱护父母,似乎更加的能够体现出孝道,一句简单的问候与关心,一个安全的选择,能够让父母放心与骄傲,这才是孝道的价值所在。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的坚守传统的孝道,而是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适时的调整。有些古人的孝道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压抑了个人的自由,所以我们应该批判性的继承,辩证性的发展,既需要保持自身的健康,成就自我,同时也需要摒弃封建的礼教束缚,让孝道在平等尊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