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义利的观点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经过千年的发展历久弥新。在古代无数的思想家就义利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荀子:“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墨子云:“凡费财劳力而不加利者,不为也。”张载说“义共天下之利”,程颢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  孔子认为当个人私利与天下国家公利不可兼顾,二者必取其一时,志士仁人应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传统的伦理框架中,“义” 代表公序良俗、道德准则,是社会凝聚的精神纽带;“利” 指向个体私欲、物质诉求,是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先秦哲学特别强调“先义后利”,特别是孟子的思想,这里也没有完全否定“利”,个人的正当利益应当是要被认可的,但是如果将个人的利益凌驾在社会的公序良俗、道义的基础之上,道德体系将会崩坏,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以义为先,方能在利益追求中守住底线,成就光荣人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少而是担心不安定。“均” 并非绝对平均,而是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以及社会机会的均等供给;“安” 是秩序稳定、人心归向的状态。社会的公平正义,分配的公正,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和谐,消除一定的贫穷,国家得以长治久安。我们国家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当今时代,资本的扩张,消费主义的涉密,似乎人们更加追求利益,义利益作为底线而不是道义,道义也正在丧失他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要构建义利并举的社会秩序,企业兼顾社会责任,个人坚守道德底线,方能让逐利行为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而非破坏者。社会治理中,“均” 与 “安” 的智慧仍需践行。推动共同富裕,本质是追求 “均” 的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守护 “安” 的秩序。以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共识,以道德教化涵养社会风气,以政策温度赢得民心归向。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0:0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