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里是说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看到这句话,突然想到了英语课上也提到了类似的内容:在竞争激烈的等级制度的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优先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之中就有同情之心,可以看出这在任何的时候,任何的社会模式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孟子在这里诉说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一种本能的善良,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虽然在如今的社会中,这种人性的善良光辉正在遭到威胁与质疑,但是我个人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只不过人们在后来的成长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们与生俱来就具有同情心,有的人在看到他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不顾个人的安危也要施以援手,高空徒手接孩子、跳进水中救落水的群众等等,这种事迹比比皆是,当然袖手旁观者也是不计其数,我们不能够断然下判断他们都是丧失同情心之人,他们可能由于胆怯、自身能力等不足而没有果断的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过,从这里也看出,相关的教育,道德保障机制,信任体系存在严重的不足,是我们急需重视并且要加以改正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