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修身养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心灵的修养与宁静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人处在内卷的时代之中,更加的渴望避免心灵的纷扰,探寻一种精神的宁静,修身养性仍然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心灵毒素”是生活侵染在心灵沉淀的负重,朱熹言“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我们可以看出内心的虚静往往会被自我的成见所占据,我们往往会有很多的内耗,将某些瞬间看的太重而陷入到了无止境的自我自责、自我怀疑之中,这样就成为了我们修养身心的一种阻碍;吴秀“身惹尘埃沽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这里是指外在的欲望对于我们心灵的污染,人们不仅要重视外在的清洁,也要注重内心的净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我们的内心往往会因为利益、焦虑而被侵蚀,陷入沽名钓誉、自我怀疑的陷阱之中,这些老祖宗的教训时刻的提醒着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内心,要清楚这些成见和贪婪,保持内心的安宁,这样我们自己也会的到一种长久的快乐。
“三际托空” 展现对心念流动的洞察。智凯言:“心灵处于念念相续的运动状态,在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时,当下之念转入空寂清静。反观所起之心, 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我们太过于在意心中的各种念头,一味的去追寻,往往什么也得不到,心灵要在念起念灭中保持空寂清静。我们不应该沉湎于过去,不过多的推测未来,那些都是我们所不能够抓住的事物,太执着往往会感到疲惫,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握好当下,当下是我们现在正处于的场景,我们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摆脱心念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解放。
“物我两忘”是心灵修养的崇高追求,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告诉我们要忘记各种思想、财富、念头甚至是我们自己本身,形体四驱的干扰,打破形与知的局限,融入大道,这样才能够达到一种逍遥游的境界,成就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信息化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被物欲裹挟,这里的“物我两忘”并不是否定现实,而是以超脱的视角,让心灵从纷扰之中抽离出来,回归到一种宁静本真的状态,重拾起对生活纯粹的感知之中。
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我们当代的修身养性提供了养分,让我们明白了心灵的修养需要警惕污染,摆脱念头,追求超脱,关注于当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学习这些智慧,保持一颗安定超脱的内心,才能在纷扰中保持自身的安宁,让我们能够走上一条 内心富足的修行之路。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2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