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关乎到个人的安身立命、社会的价值引导。“立志”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同时也能够推动社会积极向上,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以夺去统帅,普通人不可以丧失志向。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够丢弃志向,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志向,而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与使命感。志向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坐标,指引着我们为之奋斗,引导着方向,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不能轻易的放弃与变动。如孔鲋“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凸显 “志”超越物质利益的神圣性,是人格独立的基石。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内容,有志向的人事业中将会成功。但是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不仅仅是单纯抱有志向的人,他们还需要付诸于行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空有志向而不去行动,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获得成功的。
在我看来,我们立志坚定,获取成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志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量力而行,立志高远固然没错,可以激励我们不断的努力,但是我们需要思考所立的志向是否符合常识,是否在能力的范围之类,不然将会沦为空想甚至是幻想。另一方面就是刚刚提及的行动,我们需要去行动,确立了志向,为之付出努力,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样我们要善于努力,学会方法,一味的埋头苦干可能会陷入白忙活的陷阱,调整努力的方向,甚至在合适的时间调整志向也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方向。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能够更好的朝着自己所确立的志向前进。
社会层面,“立志”思想可滋养主流价值。倡导“志理义”的价值导向,能抵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从“立志”驱动实践的角度,可激励人们在科技攻关、文化传承等领域勇担使命,以“有志者”的姿态推动社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