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代表了正义、道德和正当性。然而,义并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与利益紧密相关。《国语》中提到:“义以生利,利以丰民。”这句话明确指出,正义可以产生利益,而利益又可以回馈人民,使他们富足。这表明,义与利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正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不是为了否定利益。
在传统文化中,这种对义与利关系的理解贯穿于历代思想家的论述之中。荀子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即使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无法消除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但他们能够引导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忘记正义。这种观点强调了义与利的平衡,既不否定利益的合理性,也不忽视正义的重要性。
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进一步指出,古人用利益给予他人,但不以功劳自居,因此道义才显得光明。如果没有利益的考量,道义就会变成无用的空话。这表明,义与利的结合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李贽在《藏书》中也提到,正义本身就是一种利益,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正义。这种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义与利的统一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将义与利割裂开来。他们要么片面强调利益,忽视道德的约束;要么过于强调道德,而忽视利益的合理性。这种割裂不仅导致了道德的虚伪化,也使得利益的追求变得盲目和无序。例如,在商业活动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环境和社会利益,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违背了正义的原则,最终也会损害自身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义利相依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培养自己的正义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孔子、孟子等圣贤,都是义利相依思想的践行者。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正义之道;孟子主张“仁政”,强调以正义治理国家,同时也要关注民生利益。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义利相依不仅是一种个人的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