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1#

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孟子的决绝常被简化为道德口号,悬挂在教室墙上,供人仰视。然而,把它放回义理系统的整体网络中,我们会发现:舍利取义并不是一次性的英雄壮举,而是一种持续的价值排序机制。它把“利”与“义”同时纳入考量,却让后者永远拥有否决权;正是这种否决权,使众德得以稳固,使仁不至于滑向功利计算。
孔子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似二分,实则提示了两种认知框架:前者把行为后果放在“义—不义”的坐标上衡量,后者只用“得—失”来计算。坐标不同,世界便被切割成不同的版图。2020 年,某跨国制药公司在疫苗试验尚未完成时,以“人道豁免”名义向市场投放产品,短期内股价飙升,却留下长期安全隐患;这正是典型的“利”坐标胜利——数字上的得,掩盖了道义上的失。
孟子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把问题推向极端:如果连生命都可以让位,还有什么利不能舍弃?这句话的现代转译是:任何功利最大化原则都必须预设一条不可逾越的边界,边界以内才是可计算的福祉,边界以外则属于人的尊严与正义。若失去这条边界,再大的利益也会变成赤裸的丛林语法。
刘向“义死不避斧钺之诛”把个人抉择扩展为公共示范:一个人舍生取义,激活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雷达;众人通过“看见”这一行为,重新校准自己的义利天平。2018 年四川航空 3U8633 航班迫降事件中,机长刘传健在挡风玻璃爆裂的极端条件下拒绝弃机逃生,选择冒险备降成都,挽救 128 人性命。事后官方奖励他 500 万元,却并未冲淡公众对“义”本身的敬仰——因为人们清楚,在那一刹那,机长的否决权已先于任何奖金表。
回到总体视角,舍利取义并非简单地否定利益,而是在承认利益多样性的同时,确立“义”作为终极过滤器:凡流经过滤器的利益,才被允许进入生活;凡被拒绝的利益,无论多大,都必须止步。这套过滤器的存在,使仁不至于被稀释,使智不至于被滥用,也使众德能够在同一条价值河流中并行不悖。当过滤器失效,社会便会出现“利”的肥大与“义”的萎缩;当过滤器重新启动,即便是日常琐事,也会透出孟子所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的庄严。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