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复制链接]

1#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重读陈杰思先生关于“义理学”的论述,不禁感慨万千。义理学作为国学的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智慧,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沉淀的结晶。它不仅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更是一种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思考。然而,近代以来,在西化思潮的冲击下,义理学被长期忽视,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传统文化的碎片化,也让大众对国学的认同感逐渐淡薄,甚至在文化自信上出现动摇。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而义理学则是这根脉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义理学的重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塑。通过义理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中国哲学的独特价值,发现其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这种独特性并非是对西方哲学的排斥,而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补充与丰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义理学的重建正是对这种多样性的有力回应。
同时,义理学的重建也提醒我们,国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表面解读,而应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义理学强调的“义理”,是文化经典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时所形成的独特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指导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也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
本主题由 管理员 chenjiesi@chen 于 2014/7/1 18:50:3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义理之为国学核心,并不是因为它“应该”被供奉,而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中国思想的呼吸方式。陈杰思把经、子、玄、理、心一并纳入“义理学”,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中国学问从来没有按现代学科那样被切成互不往来的板块;它更像一张网,任何一个节点被扯动,整张网都会震颤。
不妨把问题反过来问:如果这张网断了,会发生什么?清末考据学登峰造极,人人争说“实事求是”,结果是忠信、礼义被挤到边缘。鲁迅笔下的“麻木看客”并非天生冷血,而是精神空气稀薄后的自然反应——当经典只剩下可验证的字句,不可验证的“理义”便被当成形而上学废料,人心也就顺势“空心化”。
再把镜头拉到当下。2020 年武汉封城,日本援华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瞬间击穿语言壁垒,让中国网民泪目。它的力量并不在考证“风月”一词最早见于何典,而在于它激活了千年共享的“义理”——同体之仁、守望相助。若当时日方附上的是一篇严谨的训诂报告,效果恐怕适得其反。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义理不是古典装饰,而是跨文化危机时刻仍可共情的最低成本“通用语”。
另一面,当义理被现代学科收编,也极易失去总体性。近十年国内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课程表上却常见“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学史”“中国美学史”并列,学生像逛超市一样挑学分。于是,“仁”被锁在伦理学柜台,“礼”被归到社会学货架,“诗”则留在文学区打折。每个专区都灯火通明,但没有人负责把它们重新拼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景。结果是,学生可以高分通过所有国学课程,却在地铁里对一位摔倒的老人犹豫要不要伸手——知识板块齐全,精神空气却稀薄。
陈杰思的倡议之所以尖锐,正在于它指向一种“总体性”的丧失:我们把传统切得越碎,就越难回答“如何共同生活”这一总问题。而义理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拒绝被切割——它要求每一次知识操作都必须回到“整全的人”与“共同的善”。这也意味着,真正的难题不是如何在现代大学里再添一门“义理课”,而是如何让所有课程、所有研究、所有公共讨论都重新感受到那张网的震颤。否则,我们终将陷入一种荒诞:一边用最新数字人文工具统计《论语》中“仁”字出现的频率,一边在生活中把“仁”字删得干干净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