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1#

从功利主义哲学角度看,其追求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与舍利取义在某些层面相呼应。当面临利益抉择时,若一种选择虽能为个人带来眼前的物质利益,但会损害大多数人的长远福祉,从功利主义视角便不符合正义,应舍利取义。例如,工厂若为降低成本,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流,虽能获取短期经济利益,却危害了周边居民的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损害了整体和长远利益。此时,遵循正义原则,放弃这种短视的利益追求,才是符合功利主义所倡导的 “最大善”。
然而,康德的义务论哲学则从另一个维度为舍利取义提供支撑。康德强调道德行为应基于纯粹的义务,而非后果或利益考量,在舍利取义情境中,正义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的道德义务。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行为符合正义原则,就应当去做。比如,在面对强权威胁时,坚持说出真相,即便可能因此失去个人的某些利益,甚至面临危险,从义务论角度,这也是对正义义务的履行,是道德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儒家倡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刻体现了舍利取义的精神。孟子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更是将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各种利益与义发生冲突时,毅然舍弃利益,这是对道德理想的坚守。
在现实生活中,舍利取义的考验无处不在。我们时常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享受与长远目标的冲突,只有以正义为准则,深刻理解不同哲学思想中关于义利的思辨,才能在复杂的利益迷宫中做出正确选择。舍利取义并非摒弃所有利益,而是在正义的天平上,精准衡量,让利益的追求不偏离道德的轨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主张 “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更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 “义” 的价值置于生命之上,鲜明地表达了在面临生命与道义的抉择时应有的态度。这种思想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为了正义挺身而出。
在古代,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许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然而他坚守民族大义,不为所动,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志,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慷慨就义。他舍弃了个人生存及荣华富贵的机会,却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与大义,成为践行 “舍利取义” 的光辉典范。
在当代,“舍利取义” 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众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逆行奔赴抗疫一线。他们告别家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日夜奋战在救治病人的岗位上。他们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是对个人利益的巨大牺牲。但他们秉持着医者仁心的道义,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这种 “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公众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正是 “舍利取义” 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