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元年》中提到“临患不忘国,忠也”,这句话在强调忠诚时,从困境与危机中体现出国家的重要性。这种忠诚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在民族危机中,那些真正心系国家的人,面对死亡和痛苦时,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关注与坚守。曹植的《白马篇》则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豪情,尤其是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慷慨激昂的气概,表现了英雄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生命。这种视死如归的气度,体现了忠诚的极致和牺牲精神。苏洵的《管仲论》与陆游的《剑南诗稿》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贤者的忧国之情。苏洵说“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陆游在《示儿》中的悲愤更是通过“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展现出了一位忠臣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士人的国家情怀,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死,而是对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的深切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