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看,这篇文章蕴含了“义”与“利”之间的深刻思辨,而这种思考对现代生活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论语》和《孟子》中强调了“义”的优先性,认为君子以道义为根本,而小人则趋于功利。这种区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利益,而是在提醒我们如何权衡义与利的关系。
在当代生活中,我们常面临类似“鱼与熊掌”的抉择: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还是顾及长远的公共利益?例如,在选择职业时,或许高薪职位诱人,但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则更值得思考。中国哲学并不排斥“利”,但强调“义”作为行为的底线和导向。只有当物质欲望被合理克制,个人行为才能更接近内心的安宁与社会的正道。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从小事开始,见利让之、见义为之,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道义,这才是古人“舍利取义”智慧的现代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