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看,“超越生死”强调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与超脱态度。《庄子》将生死视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认为生是气的聚集,死是气的散去,无需恐惧或执着。这种将生死融为一体的哲学思维,帮助人们从对死亡的畏惧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生命的本质。
《庄子》所言“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启示我们对生的珍视是理解死亡的前提。生死如草木花开花谢,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接受这一点,才能从容应对人生中的无常。此外,司马迁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则为生死赋予了价值判断。死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死得其所”,以大义或价值为生命画上句号。
在现代社会中,“超越生死”的观念并非要我们忽视生死,而是提醒我们把握当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业中。正如谭嗣同所说,“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忠于信仰与责任,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怨无悔。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从这种哲学中汲取力量,将个人的生死观融入更广阔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中,从而使生命更具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