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唐]韩愈《韩昌黎集?原道》)
“谓”一词,十分贴切。所谓仁,是包含着博爱又不只是博爱,可以说xx是仁,却不可以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说“仁是xx”。而博爱谓之仁,其实也只是将发乎内心的那种感觉谓之爱,这种感觉不仅仅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人,故而谓之博爱。如何才是博爱?就是在有这种感觉时候,不会代入任何所受爱之人的身份,地位。博爱所具有的这种内涵,就是仁所涵盖的内涵,故而谓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是要所行先发乎仁,再在以仁为根本的基础上顺势分析最理性最合适的行为。最近刚好又看到“观棋不语真君子”,观棋语,影响的会是局中人和语者,在局者不论输赢,只要受到了语者的影响,那最后的结局都将不会是原有的结局,局者不论输赢,都不会痛快,而语者,自己在说的时候爽了,但实际上按照局者的思路也未必能有破局之势,最后也不过是引来争吵或不快。在这里,观棋不语者之所以谓之真君子,是因为不语者,能够体会到被语者的感受,哪怕真的自己说的再对,也会将被语者的快乐减少,烦恼增加。这是仁,是第一时间的感同身受,考虑到后面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便是基于仁的理性发挥了。最后确定,最合适的行为就是不语,行而宜之谓之义(这里的不行动,也是行,是选择的行为就是不说话)。沿着仁义这样的方式去行为,这样的路就叫做道,依靠自己的仁,而非外界的压力如是非观念,监督或者利益等,这样的就是德。道和德其实都是对与仁和义的描述,是“将这样的东西称作道或者德”,因此这两个字只是对仁义的再一次称谓,因此道德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是随着仁义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道德成了标准,并且反过来成了外界来影响人,使得人的行为并非发自内心,那这样的行为就是不仁的。什么君子论迹不论心,不过是对心历路程的草草略过。论心不是什么羞耻的,只有对心历路程越发清晰了解,才能越发了解自己,并不断使得自己的行为归于本心而不是因为道德的标准。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