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1#

“仁 "是孔子最重要、最核心的道德思想。“从 “爱人 ”的角度看,“仁爱”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求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但是,如果把“仁爱”简化为简单的'为他人谋利益',那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就可能沦为片面的利己主义,对参与者本身没有任何积极价值。因此,必须同时 “为他”和 “为己”,并达到“为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飞跃。这就是 “仁者自爱 ”观的基本内涵。
“仁”是人的独特本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通过不断培养而得到发展和完善。”仁 "所体现的思想是一种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道德。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需要爱,他就会认为别人也不需要爱,因此他不会去爱别人或帮助别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从自己需要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需要爱,他就会认为别人也需要爱。这种思想的前提是儒家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思想并结合孔子的“仁爱”的思想。总之,人性是相通的,人们都有一种自爱的观念,如果人们相信这种自爱的观念是真实的,就要肯定别人同样意识的合理性,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可以在爱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人。因此,“仁者自爱 ”是 “仁者爱人”的前提,而 “仁爱他人 ”则是 “仁者自爱 ”的实践。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3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爱思想中的仁也指“仁者爱亲“
爱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亲相爱。血缘关系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血缘关系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孔子非常重视 “孝悌”,认为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欲爱人者,先爱其亲。“仁者爱人”的基础就是要具有对于父母、对于亲人的爱亲之心,如果没有对亲人的爱,“仁者爱人”就缺少最重要的根基。至于如何爱亲呢?这就是孝悌。一是“孝”,亲爱父母为孝,“孝”在家庭里面是一种内部的爱,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体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养、教、慈、敬”四点。对子女养而不教无异于饲养家畜,是有罪过的。另一方面,子女应尊重和赡养父母。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孔子说,如果只能赡养父母,那不是 “孝”,只有把赡养父母和尊敬父母结合起来,才是 “孝”。二是 “悌”,即尊敬和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悌 “是指年轻人要尊敬兄长,遵守 ”悌 "的规则。孔子强调兄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像手和脚一样不可分离。“孝悌 ”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价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 “孝悌”,社会就会处于安宁祥和的氛围中。虽然 “孝悌 ”是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统治,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但它也有很强的道德意义。
TOP
3#

“仁爱”的思想始于 “仁者自爱”的,然后发展为 “仁者爱亲”,再发展为 “仁者爱众”。虽然孔子非常重视 自爱和 爱亲,但仁爱并不局限于此。虽然孔子非常重视将 “仁爱”的思想植根于血缘亲情之中,但孔子的精神意识并不仅仅在于血缘亲情,不仅仅在于亲情之爱,相反,他主张超越这种关系,超越亲人之爱。他把 “仁者爱亲 ”的思想从血缘亲情扩展到普遍大众,提出了 “仁者爱众”的思想,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善待他人。《论语》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所说的 “人”,不是指长辈和兄长,而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普通大众。这个“爱人”也叫'爱众'。其含义正如孔子弟子子有若所言:“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仁爱”的思想内涵已不再局限于自爱和爱亲,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把仁爱思想扩散到社会,以展现 “克己复礼”的和谐画面,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