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复制链接]

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自信,我们提出 “文化自信”的底气就是我们拥有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了“仁礼忠信孝”等美德。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五常”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也是古代社会、国家的基本价值。到了宋代,大儒朱熹曾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民间称为“朱子八德”,作为做人修身的基本道德。1924年孙中山对传统固有的道德进行传承转化,提倡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如今,陈杰思教授提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中华十大义理,是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十大价值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中华十大义理为核心的道统能够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必然有其深刻内涵。
第一,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代表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孔子强调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体现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如亲戚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老师要对学生有仁爱之心,医生对病人有仁爱之心等等。因此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包括孝、悌、忠、恕等内容,主张“爱人”和“克己复礼”。
‌第二,义‌强调遵循正义,坚持公正、合理,是儒家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最早提出“义”,孟子进一步阐发,认为“义”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义与利相对立,中华民族历来讲究重义轻利,要摒弃一己私利,遵循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要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
‌第三,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礼作为社会的基本信条,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礼不仅体现在外在的礼仪上,更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服膺于礼,依礼的要求行事。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第四,智‌指明智理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儒家认为智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智慧。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 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倡导“智”的精神,不仅对个人智慧增长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一个民族来说,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第五,信即真诚、诚信,强调对承诺的遵行和高度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信要求人们在言行上一致,做到诚实守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是市场经济长久稳健运行的基石。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中华十大义理后五个方面忠、孝、廉、毅、和是对“五常”的创新发展。
第六,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爱国精神,要求忠于国家终于民族。
第七,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孝顺父母,不光养父母身,还要养父母心,养父母志,常说吉祥话,让父母高兴。父母是两大福德山,能够镇往一切不顺;父母又是两大福德海,能够救济一切贫穷。孝顺父母的人,能得到这四种善果,后代五官端正,智慧超然,安稳无病,健康长寿。
第八,廉强调的是个人的节俭精神和社会层面的廉洁精神,一方面,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简洁朴素的生活作风,另一方面,工作中要坚守原则和底线,廉洁奉公。
第九,毅强调的是意志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歼灭装备精良的美军,靠的正式坚强意志。
第十,“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收并蓄名族精神。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中华十大义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既是对传统道德理念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智慧的自信,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能够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在当下与未来继续起到提振民族精神作用的自信。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2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