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孔子以人“生而有爱”为发端,从亲到疏,由近及远,再经过“忠恕”的理性思考后,进而把爱延伸到全社会全天下。
这个最初的“爱”是感性的,人的天性所赋予的,不带有任何功利的,自然而然由心而萌发的爱。它不必一定是基于血缘的,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也可以产生这种自然而然的爱。比如抗战后很多中国父母收养过日军遗孤,他们之间的爱也是属于这个感性的“爱”。小伙伴之间纯粹感性的友情也属于这种爱。
“仁”则是理性的,心中有了社会天下的概念之后,心怀天下的“大爱”。孔子间接的说过仁:“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很多后来者也都间接的阐述过“仁”,比如,毛泽东《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仁”的要求很高,是一种理想人格,可以作为个人在服务社会过程中,追求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与完善的最高境界。
“仁”不宜作为社会道德准则在全社会宣传推广。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应当是一套,全社会所认同的,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底线准则,作为“礼”的一种扩充,再经过“恕”的理性思考,进而推广到全社会。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