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意味着坚韧不拔、不畏险阻。《周易·困卦》言“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将身处逆境而不丧其志、不失其“道”,作为君子刚健品格的基本特征。孟子将挫折逆境看作磨砺精神的机会,在困苦中“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方能承担上天赋予的使命。宋代学者尹焞有言“知其难而自强不息,则其至于善也必矣”;朱熹也说“天下事无不可为,但在人自强如何耳”,倡导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的积极态度,反对瞻前顾后、屈服于事势的“无耻而苟安”。
自强不息还意味着刚健有为、永不懈怠。墨子主张“非命”,认为成败利害在于人事而非天命,“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人必须主动作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淮南子》认为“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将自强不息看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朱熹认为“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修德行仁则天命在我”,胡寅说“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懈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都展现出自强有为、不懈奋斗、勇于把握自身命运的刚健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