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像子产那样“惠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定的生活保证。
孔子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孔子主张藏富于民并教化人民,庶而后富,富而后教。他注意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人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泛爱众”的前提是孝,即首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再推己及人。
行仁从孝弟开始,孝弟是仁之伊始、仁之起始,而不是仁的全部或根本。仁是体,孝弟是用。“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在此之上,有“义”。“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这是敬爱兄长之心的扩充。“亲亲”有亲疏近远等级上的差别,“尊贤”在德才禄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等级。“礼”就是以上“仁”(亲亲)和“义”(尊贤)之秩序、等第的具体化、形式化。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