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礼的内在实质是“敬”。“盖未作事之先,即存不敢怠慢之也,是之谓敬。”敬发自内心的重视,传达出一种庄重、严肃的心理态度。“敬”从早期的祭祀仪式中发展而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没有虔敬之心,祭礼就会成为徒有其表的形式。“敬”在经历理性化之后,逐渐转为人的情感要求。从本质上看,“敬”是对他人人格的承认以及对人伦关系的理性认同。因此,行礼的过程中,如果内心无敬,外在的礼就会失去其真实的道德价值。“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单单只是养口体,满足父母的物欲需求,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敬。如果缺乏孝敬之心,那赡养父母和饲养动物是没有区别的。敬是内心的真诚、专一、谨慎与笃实,而其外化则表现为颜色与行为举止的温润、齐整、得体与庄严。“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真正孝敬父母自然会表现为和气,和气又会表现为愉色,当有了愉色之后行为自然而然体现为一种温婉。心有所敬,行才能有所规范,有所礼。主体的敬以礼的言行举止表达出来,对方由此接收就会感受到被尊重和诚意。如双手接物要比单手接物更有礼貌,和颜悦色比愁眉苦脸更有敬意。因为真正的敬会情不自禁地、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总之,敬与礼互为表里,“敬”的态度需要借助礼得以外现,礼也需要“敬”的支撑而防止流于形式。只有礼敬结合,内外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礼的作用。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