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践行仁道应该分为“忠恕”和“由己”两个方面。
“忠恕”实践仁道的方法,是孔子一直坚持的根本原则。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朱子说:“尽己之谓忠”。也就是自己是真心诚意、尽力地去为他人做事,不欺骗自己和他人,即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天,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朱子说:“推己之谓恕”。人都有共同的好恶,因此要将心比心,基于自己的意念,去推测揣摩他人的意念。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和“恕”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在《大学》中也叫“絮矩之道”。忠恕就是仁道的一体两面,是仁的实际运用。“尽己”和“推己”其实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只有真正尽己了,才能推己。
“为仁由己”也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基本精神。
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孔子强调为仁必须基于自己内心的自觉,一定是我想要去成就仁德并亲自去实践,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就仁德要依靠自己,而不能由别人例子来替自己做)其次,“为仁”这件事完全是自我可以决定,人有完善道德与成就道德的可能性,这体现了人在道德方面的自由。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就仁德,仁德就开始显现了。仁德其实不是很遥远的事情,人只要有自觉,只要自身想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这种念头本身就是“仁”的体现了,努力去做道德的事情,那就是在实现仁德了。总之,“仁”就是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自由的体现,仁者就是那些充分实现了自身主动性的人。
港台新儒家曾用西方哲学家康德与儒家进行对比。他们认为孔子“为仁由己”体现了康德的“自律”。如果不涉及康德“自律”背后的一套理论预设,仅看“自律”这个词,我们会发现确实和儒家精神很接近。道德是自觉自愿的,并且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而不受外在的因素所决定。这种思想,在孟子那里还发展成为“仁义内在”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思想。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