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对待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上,“亚圣”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此,这种理念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作为一种崇高的人生理念,舍利取义被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奉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舍利取义的观念在历史上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为了抗击疫情而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苏东坡被扣于匈奴后,宁死不屈;屈原看楚国大好河山被吞噬,失望跳入江中;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这就是“舍生取义”,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而如今,在和平的年代里,“义”并不代表舍弃生命,而是指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为了维护正义而奋斗,是正义的替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是新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