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2楼杨飞的帖子孔子“孝”论的更深层的创获,就是倡导“孝”行,以推广和实施其“仁”学的主张。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孔子将“孝”与“悌”两范畴合用,称为“孝悌”,并将“孝悌”与“仁”相联系,视“孝悌”为“仁”的核心和基础。那么,孔子为何以“孝”释“仁”?这就涉及到孔子论“仁”。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着多方面的道德原则,是诸多善的品德的概括,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孝、悌等,其核心是“爱人”(《颜渊》)、“泛爱众生”(《学而》),即对人的广大而深沉的爱,蕴涵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生”(《雍也》)这种造福于人类的理想。孔子还将“仁者爱人”归结为“忠恕”,竭力倡导“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要求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概括和提升“泛爱众”的内容。这里,孔子倡导“孝”,是在家庭的“孝亲”,扩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即以“家”“国”建构来扩张、泛化“爱心”,由对家庭内部的关切,推广到家庭外部的人们,进而推广极至国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