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主要是道德底线,爱主要是精神追求。仁的根本是对等平等,同情同理,而爱的根本则是欲望追求,具有循环性排他性。因此,仁可以理解为大爱博爱,而爱则可以理解为狭小之仁。典型的就如日本文化,日本人并不缺乏爱,但却普遍缺乏仁,也就是缺乏对等平等和同情同理,西方人也是如此,骨子里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他们也普遍缺乏仁。可以说,任何宗教,特别是一神教,都缺乏对等平等和同情同理的仁,即使西方文化中的博爱,跟中国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相比,就是虚伪的代名词。仁是道德底线,仁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仁是人类文明的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爱,但不可以没有仁。没有爱,会缺失很多,没有仁,很可能会失去一切。我们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错的,因此,错误是底线,正确是方向,人们哪怕只是原地转圈,也比掉入深渊要好。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综上可见,儒家仁爱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既基于情感,又弘扬德性;既怀抱理想,又立足现实;既关注理论,又联系实践,涉及到人道关怀、德性修养、爱民政治以及社会教化等多个方面,并通过爱众、亲德、新人以及善邻等仁德施行的实践,彰显出它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风俗中的精神引领作用。仁者“爱人”而“亲仁”,则是对仁爱思想及其所发挥作用的最简洁的表达,真切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体会儒家仁学在不同方面对中华精神文明的塑型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