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亲亲、仁民、爱物、自爱展现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理路。仁爱以修养为要务,以亲亲为起点,推己及人、层层拓展。以家庭作为文明基点。今天,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亲亲之仁仍然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家庭是隐含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点。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确立休戚与共的生态观念。爱物之仁要求把人与自然视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将自然万物作为珍视关爱的对象,蕴含着人与自然共荣共损的生态价值观。今天,生态文明关系国家的科学治理、社会的持续发展、个人的生活幸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面向。历史和现实证明,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不矛盾。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古老的仁爱精神启示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涵育共建共享的主体自觉。爱物之仁要求激发每个人爱护自然的主体性。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同样也要涵育人人相关、人人参与的公民主体意识,不做局外人、旁观者。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个公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正是仁爱这一传统美德的延续。这启示我们,在今天的世界,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我们付出仁爱的,不仅有他人,还有自然。
TOP
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文化。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平共处原则已成为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名片,也续写着我国的和平外交史。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基因已经渗入到这个民族的血液与骨髓里,它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流逝,也不会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