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1、克已复礼为仁,这是仁德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求仁完全是自觉地,是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孔子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制所制定的政治秩序才能叫仁,即“恭、宽、信、敏、惠”。
3、孝悌为仁之本,孝和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实行了孝,因此也就是“为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
4、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地、主动的。这是“仁”的自觉性的特点。“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地道德规则。从这方面说,“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
5、实现仁的方法可称为“忠恕之道”,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所谓的“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奴隶社会中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他认为“君子”才有“仁”,“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当具备了仁的品德后,就将没有忧惧而具有无尚的勇气。可以“杀身成仁”,为道而献身。
8、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与“理”的统一。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何谓仁,就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爱之。”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体现出“仁”和“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对待“冤家”,怀疑和怨气最多只能到99%,务必留下至少1%的宽容,这样,才能打开彼此的心结。有了仁爱之心,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少干戈不仅能化解,甚至有可能让“冤家”成为朋友。也就是说,如果能给别人一把钥匙,也就是为自己的心灵开启了一扇门;如果能给予别人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就会获得震撼心灵的回报;如果能对别人心怀仁爱,也就能让别人一样的爱自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