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仁”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其基本结构是会意字,由“人”和“二”构成,其中“二”是重文,表示数量上的增加。在古汉语中,“仁”的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尊重。最早出现“仁”字的文献是《尚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仁”的含义也不断拓宽深化,发展为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在儒家学说中,孔子将“仁”提升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并将其内涵拓展到包括爱人、爱物、爱天地万物等各个方面。如他所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对“仁”的实践指导,意味着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守社会规范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此外,老子在其道德经中也有提到“仁”,但他的理解与孔子有所不同,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并反对过度强调“仁”的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仁”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存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他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阐释“仁”的深远含义,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借鉴。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