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1#

儒家认为,人活着就应当积极地服务于社会,应当尽可能地为社会、国家多做贡献,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力于社会大众。然而,儒家注重生命并不意味着儒家逃避死亡。在儒家作品中谈及死亡的文章,虽然不像谈及生命的那样多,但也不乏论及。《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孔子并不惧怕死亡、逃避死亡,而是以“道”直面死亡,从而超越死亡,纳无限于有限,将个体生命的短暂融入社会客体普遍存在的永恒。在对待生命这一问题上,儒家注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数量,如若是糊里糊涂地活着,不如在一天中明白一个道理,然后死去。可见,关于生存与死亡,儒家认为,应当活的光明,死的磊落。“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对“生的光荣,死的伟大”做出了最好的阐释。儒家一向认为,生命是可贵的,然而道义是无价的,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无价的道义是死得其所,无上光荣的。君子活着就应当有高尚的人格,就应当有其不朽的价值,就应当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其每一份力,释放出每一束光。若其活在世上只是为了苟且偷生,蝇营狗苟,于国于家无补,那远远“不如死以荣”。“士可杀不可辱”,也是讲君子应当生而有品格,死而有气节。
儒家讲求的珍惜生命和死的磊落,二者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是在“克己复礼”的基础上为国尽力,死的磊落是“蹈仁而死”,为正义、为道义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二者互为表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明确提出君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生与死都应以“仁”为基础,“仁”作为君子的人生信条,道德规范。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5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